据交通运输部官网消息,交通运输部近日印发《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
规划指出,到2025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升级迈出新步伐,数字化采集体系和网络化传输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水平大幅提升,物流服务平台化和一体化进入新阶段。
附原文:
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
数字交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和核心驱动,促进物理和虚拟空间的交通运输活动不断融合、交互作用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有力支撑交通强国建设,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以“数据链”为主线,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网络化的传输体系和智能化的应用体系,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数据赋能。以数据为关键要素,赋能交通运输及关联产业,推动模式、业态、产品、服务等联动创新,提升出行和物流服务品质,让数字红利惠及人民,增强人民获得感。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升级迈出新步伐,数字化采集体系和网络化传输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成为北斗导航的民用主行业,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公网和新一代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实现行业应用。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出行信息服务全程覆盖,物流服务平台化和一体化进入新阶段,行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交通与汽车、电子、软件、通信、互联网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新业态和新技术应用水平保持世界先进。
到2035年,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天地一体的交通控制网基本形成,按需获取的即时出行服务广泛应用。我国成为数字交通领域国际标准的主要制订者或参与者,数字交通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全球领先。
四、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
(二)布局重要节点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
推动铁路、公路、水路领域的重点路段、航段,以及隧道、桥梁、互通枢纽、船闸等重要节点的交通感知网络覆盖。推动交通感知网络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深化高速公路ETC门架等路侧智能终端应用,建立云端互联的感知网络,让“哑设施”具备多维监测、智能网联、精准管控、协同服务能力。注重众包、手机信令等社会数据融合应用。构建载运工具、基础设施、通行环境互联的交通控制网基础云平台。加快北斗导航在自由流收费、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海上搜救、港口自动化作业和集疏运调度等领域应用。
(三)推动载运工具、作业装备智能化。
鼓励具备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应用,提升载运工具远程监测、故障诊断、风险预警、优化控制等能力。推动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技术研发,开展专用测试场地建设。鼓励物流园区、港口、铁路和机场货运站广泛应用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推广自动化立体仓库、引导运输车(AGV)、智能输送分拣和装卸设备的规模应用。推动自动驾驶船舶、自动化码头和堆场发展,加强港航物流与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六、构建智能化的应用体系
(二)推动物流全程数字化。
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实现物流活动全过程的数字化,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提供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务。鼓励各类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差异化发展,推进城市物流配送全链条信息共享,完善农村物流末端信息网络。依托各类信息平台,加强各部门物流相关管理信息互认,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物流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三)促进创新应用。
坚持试点先行,带动全面发展,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开展区域性数字交通综合试点。系统开展数字交通发展配套政策研究。在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促进资源跨境流动,实现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
同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针对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损耗率较高问题,商务部下一步将从多方面入手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基本形成,流通效率进一步提升。但同时,农产品流通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其中,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较高就是一大突出问题。
2018年,商务部办公厅、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复制推广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典型经验模式的通知,确定了31个试点城市和285家试点企业参与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
高峰在商务部当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就是要探索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提高流通效率、减少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的问题。
据介绍,经过商务部两年多试点示范,有关地方和企业探索出一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比如,在探索社区配送全程冷链物流方面,有的地方企业探索在产地源头建立农产品低温保鲜库。农产品经过预冷库预冷保鲜后,用冷藏车运送到社区冷链工作站。社区工作站配备专业商用冷链系统,实时监控温度,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程冷链。
“下一步,商务部将围绕提升农产品冷链流通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后服务体系,从产地集配中心、冷库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入手,推动农产品在田头就变成标准化的高附加值商品,把农产品产业链增值更多留在乡村、惠及农民。”高峰说。
此外,2019年,商务部还将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包括推动传统零售网点升级改造,鼓励发展连锁化经营和共同配送,加快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等。
种种政策的加持,正是农产品冷链运输潜力巨大的最好证明。